艾灸後腳底腫的原因有排病反應、過敏反應、艾灸時間過長、艾灸溫度過高、局部感染等。
1. 排病反應:
艾灸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等作用,身體在調整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排病反應,導致腳底局部氣血運行變化而出現腫脹。這是身體自我調節的一種表現,一般腫脹會在一段時間後自行緩解,可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2. 過敏反應:
部分人可能對艾灸的材料或煙霧過敏,引起腳底局部的過敏反應,出現腫脹、瘙癢等症狀。應停止艾灸,遠離過敏原,若症狀嚴重需及時就醫。
3. 艾灸時間過長:
長時間艾灸會使腳底局部受到過度刺激,氣血運行過於旺盛,導致腫脹。應合理控制艾灸時間,每次以20 - 30分鐘為宜。
4. 艾灸溫度過高:
艾灸時溫度過高,容易燙傷腳底皮膚,引發炎症反應,出現腫脹。艾灸時要注意調節溫度,避免燙傷。
5. 局部感染:
如果艾灸時皮膚有破損,細菌等病原體容易侵入,引發局部感染,造成腳底腫脹。要保持皮膚清潔,若有感染跡象,及時就醫治療。
艾灸時應選擇正規的艾灸產品,操作前確保皮膚無破損,根據自身情況合理控制艾灸的時間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