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是一種由於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腎臟對其不敏感導致的臨床綜合徵,其特點包括多尿、多飲、低比重尿和低滲尿。尿崩症可分為中樞性尿崩症和腎性尿崩症兩種類型。
中樞性尿崩症是由於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受損,導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或無法正常釋放。這種情況可能由創傷、腫瘤、手術等多種原因引起。患者通常表現為極度口渴、大量飲水和頻繁排尿,每日尿量可多達5至10升,甚至更多。尿液通常呈現低比重和低滲透壓,這是因為腎臟無法濃縮尿液。
腎性尿崩症則是由於腎臟對抗利尿激素的反應不足,可能是由於遺傳性缺陷或後天獲得性因素如藥物副作用、電解質紊亂等引起的。與中樞性尿崩症類似,患者也會表現出多尿和多飲的症狀,但尿液的濃縮能力同樣受到影響。
診斷尿崩症通常需要進行一系列測試,包括禁水試驗和注射抗利尿激素試驗,以確定病因是中樞性的還是腎性的。
治療方面,對於中樞性尿崩症,常用藥物包括去氨加壓素,這種藥物可以替代缺乏的抗利尿激素;對於腎性尿崩症,則可能需要針對具體病因進行治療,例如調整藥物或糾正電解質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