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悶堵鼓氣不出來有可能與過敏性鼻炎、耵聹栓塞、細菌性中耳炎、突發性耳聾、腺樣體肥大有關。可通過家庭護理、藥物干預、物理治療、手術等方式進行治療。
1.過敏性鼻炎:長期接觸易過敏物質有可能會使鼻腔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發病期間有可能會使鼻甲過度肥大,對咽鼓管造成堵塞使中耳負壓增高。引起耳朵悶脹、堵塞。建議積極配合醫生查明過敏原,並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規避。必要時遵醫囑服用氯雷他定片、鹽酸西替利嗪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藥物治療。
2.耵聹栓塞:耵聹栓塞是指外耳道軟骨部位皮膚耵聹腺分泌出的淡黃色黏稠液體對耳道進行堵塞,患者可能會表現出聽力減退、耳鳴、眩暈、耳內悶脹等症狀。由於耵聹栓塞難以自行排出,可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將栓塞物取出。
3.細菌性中耳炎:在洗頭或洗澡的過程中臟水如果流入耳道,可能會導致細菌在中耳部位大量滋生,引起局部炎症反應。可能會引起耳內膿性分泌物、疼痛、堵塞感等症狀。可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苯酚甘油抑菌液、鹽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藥物治療。
4.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是指耳朵內的聽覺系統出現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聽力下降、耳內堵塞感、耳鳴等症狀。在發病期間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高壓氧艙的方式改善耳內血液循環,必要時也可遵醫囑使用地塞米松片、醋酸潑尼松片、氫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等藥物進行治療。
5.腺樣體肥大:腺樣體是位於鼻腔後方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對人體具有免疫保護作用。發病期間可能會出現鼻塞、耳悶、打鼾、耳痛等症狀。病情較輕者可遵醫囑使用布地奈德鼻噴霧劑、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進行治療。如果症狀較為嚴重,應及時配合醫生對腺樣體進行摘除。
左耳朵出現悶堵感,應及時前往醫院耳鼻喉科就診,明確病因後,遵醫囑進行規範化處理,防止病情進展,對自身健康造成持續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