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正常腋下體溫為36.0~37.0℃,若腋下體溫35.5℃則表示體溫低於正常值,若體溫低並伴有頭痛,可能與環境因素、藥物副作用、貧血等有關,可通過調節生活習慣、應用藥物等方式進行改善。
1.環境因素:當身體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時,表皮下面的血管會收縮以限制熱量散失,使體溫下降。如果在寒冷環境中長時間停留,身體會逐漸失去產熱的能力,最終導致低體溫,同時也會引發頭痛。通常及時脫離寒冷環境,症狀多可自行緩解。
2.藥物副作用:藥物可能會引起低體溫的副作用。如抗焦慮藥、鎮靜劑和麻醉藥都有可能抑制神經系統的活動,從而影響身體對溫度的感知和調節,也可因其抑制神經系統的作用引發頭痛。患者需及時就醫,根據醫生指導通過停藥或換藥的方式進行改善。
3.貧血:貧血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率,從而使身體無法保持正常的體溫。貧血還可能導致腦部血液循環減緩,致使大腦缺氧引發頭痛。患者可根據醫生指導應用硫酸亞鐵片、復方鋅鐵鈣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
此外,還可能與感染、心血管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有關。患者需及時就醫診治,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