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一般有四種類型:血虛型、虛寒型、寒凝型、氣滯血瘀型。如果經血內有血塊,基本上可以確診為寒凝型或氣滯血瘀型的月經不調。如果經血少且月經延後就是寒凝型,不延後的一般是氣滯血瘀型的。對有血塊的月經不調,通常用驅寒、通絡、行氣等治法來進行治療,以下略作簡介。
1.散寒祛瘀法
此法所用方劑為:吳茱萸、桂枝、當歸、丹皮、川芎、麥冬、生薑、甘草、芍藥、阿膠、半夏、人參。方中吳茱萸和桂枝散寒通血脈,桂枝溫血脈,以此三味為君藥。當歸、川芎和丹皮這三味藥活血祛瘀並養血調經,為臣藥。其它佐藥、使藥等與君藥、臣藥共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養血祛瘀的功效。
2.行氣化瘀法
有血塊,說明行氣不暢而血瘀,所以採用行氣化瘀的治法。方劑為: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當歸、桔梗、枳殼、甘草、柴胡。方中桃仁和紅花行滯潤燥、活血祛瘀,二者作為君藥。赤芍、川芎、牛膝輔助君藥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作為臣藥。生地和當歸養血益陰,清熱活血;桔梗和枳殼主要作用是行氣。
3.疏肝活血法
肝郁氣結和瘀血凝滯可以導致月經不調有血塊,所以從疏肝活血入手,也是一種思路,可用方劑:紅花、桃仁、靈脂、赤芍、丹皮、川芎、當歸、香附、烏藥、元胡、甘草、枳殼。其中前七味藥都是活血通經和祛瘀的。香附和烏藥疏肝調氣。本方活血祛瘀的藥較多,所以活血能力很強,側重於對「有血塊」這個症狀的調理。
總而言之,中醫調理月經不調,大都是調氣血、補腎、健脾、疏肝等。而對於月經不調伴有血塊症狀,則主要從疏肝、活血、祛瘀、行氣等方面進行調理。調理時間大都在幾個月至一年之間,看似緩慢,但治療效果顯著,能治本,而且長效,所以用中醫調經是不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