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目前耳鼻科最常見的疾病,特別是對兒童而言,據瞭解,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發病症狀是耳痛,耳脹,聽力銳減等。許多幼兒患者經常不能及時就診而導致聽力損失,嚴重者影響了言語語言發育。所以發現疾病要及早接受治療,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造成嚴重的後果。對於分泌性中耳炎,該吃甚麼藥呢?
改善咽鼓管通氣功能,常用藥物為麻黃素制劑、鹽酸羥甲唑啉等藥物。也可使用黏液促排劑如鹽酸氨溴索、桃金娘油、桉檸蒎等,達到促進鼓室內積液排除的療效。據耳科專家相關檢查,可發現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鼓膜向內凹陷,呈琥珀色或色澤發暗,鼓膜活動度降低。對於反復發作的急性中耳炎,應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若任其發展,最終會出現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以及後天原發性膽脂瘤等病變,從而致使聽力嚴重下降。
對於嬰幼兒患者,所採取的治療原則是積極治療原發病,去除病因,防止鼓室粘連和中耳膽脂瘤及膽固醇肉芽腫的發生,具體可採取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對普通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可使用抗生素治療或抗組胺藥及減充血劑,但其對幼兒患者副作用較大,不建議幼兒患者採用這種方法治療。至於手術治療,主要針對長時間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因為長時間的鼓膜受到損害,應該積極配合手術治療隨訪患兒的手術指徵為:消除耳痛、不明原因的睡眠障礙,聽骨爛蝕,內陷粘連等症狀,緩解疼痛,穩定病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預防過敏性疾病,避免接觸過敏原,飲食上應避免引發個體過敏的食物;對於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應注意飲食上禁忌,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接觸煙霧等不良氣體,刺激呼吸道,增強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術後要注意做好護理措施,避免耳部進水,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