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炎和肝損傷在病因、症狀、檢查指標、治療方式、預後方面存在不同。
1. 病因: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如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自身免疫異常、藥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肝臟的炎症反應;肝損傷的病因更為廣泛,除上述因素外,還包括物理因素如撞擊、化學因素如有毒物質接觸等導致肝臟細胞受損。
2. 症狀:肝炎症狀相對較為隱匿,常見乏力、食慾減退、黃疸皮膚和鞏膜發黃、肝區隱痛等;肝損傷症狀根據損傷程度和急慢性有所不同,急性嚴重肝損傷可能迅速出現劇烈腹痛、休克等,慢性肝損傷症狀可能類似肝炎,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內無明顯症狀。
3. 檢查指標:肝炎檢查中,肝功能指標如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膽紅素等常升高,還可通過病毒學檢查明確病毒類型;肝損傷除肝功能指標變化外,可能有凝血功能異常等表現,影像學檢查如CT、MRI對判斷肝損傷程度和範圍有重要意義。
4. 治療方式:肝炎治療針對不同病因,如抗病毒治療針對病毒性肝炎、免疫調節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戒酒酒精性肝炎等;肝損傷治療需根據損傷原因和程度,輕度損傷去除病因後可自行恢復,嚴重損傷可能需手術治療或採取支持治療措施。
5. 預後:多數肝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並規範治療,病情可得到控制,部分可治癒,但部分慢性肝炎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肝癌;肝損傷預後取決於損傷程度和是否及時治療,輕度損傷預後較好,嚴重損傷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影響生存質量和壽命。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避免飲酒、濫用藥物,定期體檢。若患有肝炎或有過肝損傷史,需嚴格遵醫囑,按時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