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感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可從症狀表現、發病機制、影像學特徵、治療方式來區分。
1. 症狀表現:交感型頸椎病主要症狀為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症狀為主,常見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視力障礙、平衡失調等,且與頸部位置改變關係密切。
2. 發病機制:交感型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退變刺激或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退變導致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
3. 影像學特徵:交感型頸椎病影像學檢查可能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等,但與症狀關聯性不緊密;椎動脈型頸椎病通過血管造影、CTA、MRA等檢查,可發現椎動脈有受壓、扭曲、狹窄等情況。
4. 治療方式:交感型頸椎病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如頸部制動、物理治療、藥物調節交感神經功能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輕度患者可先嘗試保守治療,如症狀嚴重、保守治療無效,且影像學顯示椎動脈明顯受壓,可考慮手術解除壓迫。
日常需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定時活動頸部,進行適量的頸部鍛鍊,如頸椎操等。睡眠時選擇合適高度和硬度的枕頭,維持頸椎正常生理曲度。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康復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