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反應有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循環負荷過重、細菌污染反應等。
1. 發熱反應:是最常見的輸血反應,多在輸血中或輸血後1~2小時內發生,患者可出現畏寒、寒戰、發熱,體溫可高達38~41℃,伴有皮膚潮紅、頭痛等症狀,原因主要是致熱原污染、免疫反應等。
2. 過敏反應: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出現皮膚瘙癢、蕁麻疹,重者可出現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甚至過敏性休克,多由於患者對血漿蛋白過敏或獻血者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質。
3. 溶血反應:是最嚴重的輸血反應,典型症狀為輸入少量血液後,患者即感頭痛、四肢麻木、腰背劇痛、胸悶等,隨後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嚴重時可致休克、急性腎衰竭,主要是血型不合或血液保存不當等原因導致。
4. 循環負荷過重:又稱急性肺水腫,常見於老年、兒童及心功能不全者,輸血速度過快或輸血量過多時易發生,患者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等。
5. 細菌污染反應:較少見,若污染的細菌毒力小、數量少時,可僅有發熱反應;若細菌毒力大、數量多,則可在輸血後迅速出現高熱、休克等嚴重症狀,多因採血、儲存環節無菌操作不嚴格所致。
輸血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情況,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輸血操作規程,仔細核對血型等信息。患者自身若有特殊病史或過敏史應提前告知。一旦出現輸血反應,需立即採取相應措施,以保障輸血安全和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