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炎通常由病毒感染、藥物損傷、酒精刺激、自身免疫異常、遺傳代謝缺陷等原因引起。
1.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引發肝炎的常見原因之一。多種病毒可侵犯肝臟,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則主要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這些病毒在肝臟內大量繁殖,破壞肝細胞,導致肝臟炎症反應。
2. 藥物損傷:許多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引發藥物性肝炎。常見的有抗生素、解熱鎮痛藥、抗癲癇藥等。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在肝臟內積聚,干擾肝細胞的正常代謝和功能,引起肝細胞損傷、壞死,進而導致肝臟炎症。藥物性肝炎的嚴重程度因藥物種類、劑量、用藥時間以及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
3. 酒精刺激: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引發酒精性肝炎。酒精進入人體後,主要在肝臟進行代謝。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會對肝細胞產生直接毒性作用,破壞肝細胞的細胞膜、線粒體等結構,影響肝細胞的正常功能。同時,還會引發肝臟內的炎症反應,導致肝臟組織受損。
4. 自身免疫異常: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於機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肝臟細胞而引起的。免疫系統將肝臟細胞識別為外來異物,產生自身抗體,攻擊肝細胞,導致肝細胞損傷和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與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5. 遺傳代謝缺陷:某些遺傳代謝性疾病可導致肝臟代謝功能異常,引發肝炎。如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體內銅代謝障礙,銅在肝臟內大量沈積,損害肝細胞。還有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症等,因特定的酶缺陷,影響肝臟對某些物質的代謝,導致肝臟病變。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飲酒、謹慎用藥等。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存在的肝臟問題。若已患有肝炎,需嚴格遵醫囑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促進肝臟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