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原則包括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重構、防治誘因、提高生活質量等。
1. 減輕心臟負荷:通過休息,減少體力活動,降低心臟做功;控制鈉鹽攝入,減少水鈉瀦留,減輕水腫;合理使用利尿劑,促進體內多餘液體排出;應用血管擴張劑,如硝酸酯類等,降低心臟的前、後負荷。
2. 增強心肌收縮力:使用正性肌力藥物,如洋地黃類,可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在急性心力衰竭或難治性心力衰竭時短期應用。
3. 改善心臟重構:應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抑制心肌重構;β受體阻滯劑可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順應性,延緩心肌重構進程。
4. 防治誘因:積極控制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糾正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等快速性心律失常;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激動;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5. 提高生活質量:給予患者心理支持,緩解焦慮、抑鬱情緒;合理安排飲食,保證營養均衡;適當進行康復運動,提高運動耐量。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飲食上嚴格控制鹽和水分攝入,多吃新鮮蔬果保證營養。按醫囑規律服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定期到醫院復查,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