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可導致貧血、感染、臟器功能損害、關節畸形、顱內出血等。
1. 貧血:出血性疾病會使人體持續或大量失血,導致紅細胞數量減少,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引起貧血。患者會出現乏力、頭暈、心慌、氣短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日常活動能力,長期嚴重貧血還可能影響心臟、肝臟等重要臟器功能。
2. 感染:因出血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皮膚、黏膜等防禦屏障受損,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容易侵入人體引發感染。常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等,增加治療複雜性和患者痛苦。
3. 臟器功能損害:不同部位出血會對相應臟器造成損害。如消化道出血影響消化吸收功能,長期可導致營養不良;腎臟出血影響腎功能,嚴重時可致腎衰竭。
4. 關節畸形:反復關節出血常見於血友病患者,血液在關節腔內積聚,引發炎症反應,破壞關節軟骨和骨質結構,導致關節畸形,影響關節正常活動,嚴重限制患者行動能力。
5. 顱內出血:這是最為嚴重的情況,顱內血管破裂出血會壓迫腦組織,導致顱內壓急劇升高,引發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甚至短時間內危及生命。
出血性疾病患者日常要注意避免受傷,保持規律作息和健康飲食,增強體質。定期就醫復查,嚴格按照醫生囑咐進行治療和用藥,切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以便及時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