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際肌肉萎縮的原因有神經損傷、肌肉疾病、廢用性因素、營養缺乏、遺傳因素等。
1. 神經損傷:正中神經損傷較為常見,如腕部受到切割傷、骨折等,可直接破壞正中神經的連續性,導致其所支配的大魚際肌肉失去神經的營養和支配,進而出現萎縮。頸椎病若壓迫神經根,影響神經傳導,也會使大魚際肌肉出現失神經改變,逐漸萎縮。
2. 肌肉疾病:多發性肌炎等肌肉疾病,會使肌肉組織發生炎症反應,影響肌肉的正常代謝和功能,長期可導致大魚際肌肉萎縮。
3. 廢用性因素:手部長期固定不動,如因骨折長時間石膏固定,大魚際肌肉得不到正常的活動和鍛鍊,肌肉纖維逐漸變細,從而引發萎縮。
4. 營養缺乏:長期營養不良,身體缺乏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物質,會影響肌肉的正常生長和修復,導致大魚際肌肉萎縮。
5. 遺傳因素:某些遺傳性疾病,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可通過遺傳基因影響肌肉的正常發育和功能,導致大魚際肌肉出現萎縮。
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大魚際肌肉有萎縮跡象,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可適當進行康復訓練,如握拳、伸展等簡單動作,促進肌肉恢復。保持均衡飲食,保證營養攝入,為肌肉恢復提供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