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溢血和腦出血在概念、病因、症狀表現、影像學特徵、治療方式等方面上存在不同。
1. 概念:腦溢血是民間說法,本質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腦出血是醫學術語,涵蓋範圍更廣,包括腦實質、腦室、蛛網膜下腔等部位出血 。
2. 病因:腦溢血多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導致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病因除高血壓、動脈硬化外,還包括腦血管畸形、血液病、腦腫瘤卒中、抗凝或溶栓治療等多種因素。
3. 症狀表現:腦溢血起病急驟,常突然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肢體偏癱等症狀;腦出血症狀因出血部位、出血量不同而有差異,除上述表現外,還可能有失語、癲癇發作、精神症狀等。
4. 影像學特徵:腦溢血在CT上多表現為腦實質內高密度影;腦出血在CT、MRI等影像學檢查中,根據不同病因和時期有不同表現,如急性腦出血在CT上呈高密度影,亞急性和慢性期密度會逐漸改變。
5. 治療方式:腦溢血治療主要是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防止繼續出血、促進血腫吸收等;腦出血治療除上述措施外,還需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手術切除腦血管畸形、治療血液系統疾病等。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控制血壓血糖等,降低發病風險。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明確診斷並遵醫囑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