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介入治療的副作用有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造影劑過敏、血管損傷、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1.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在心臟介入治療中,需通過穿刺血管將導管等器械送入心臟。穿刺過程可能導致局部血管損傷,引起出血,若止血不充分或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易形成血腫。通常表現為穿刺部位腫脹、疼痛,嚴重時可能影響肢體血液循環。
2. 造影劑過敏:造影劑是心臟介入治療中用於顯示心臟血管形態的重要物質。部分患者可能對造影劑過敏,輕者出現皮膚瘙癢、皮疹,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3. 血管損傷:操作過程中,導管等器械在血管內行進,可能會損傷血管壁,導致血管夾層、血栓形成等。血管夾層會影響血液正常流動,血栓則可能脫落隨血流至其他部位,引發更嚴重的栓塞。
4. 心律失常:介入操作刺激心臟組織,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常見的有早搏、心動過速等,多數為短暫性,可自行恢復,但嚴重心律失常可能影響心臟功能,導致頭暈、黑矇甚至暈厥。
5. 心肌梗死:雖然較為罕見,但在介入治療時,若血管內斑塊脫落堵塞冠狀動脈,或操作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急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心肌梗死,造成心肌細胞壞死,影響心臟功能。
心臟介入治療後要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保持穿刺部位清潔乾燥,防止感染。飲食上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則,控制鹽和脂肪攝入。嚴格按照醫生囑咐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