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疝氣的發病原因有鞘狀突未閉、腹股溝區肌肉薄弱、腹內壓力增高、先天性發育異常、遺傳因素等。
1. 鞘狀突未閉:在胎兒發育過程中,睪丸下降至陰囊時,隨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狀突。正常情況下,嬰兒出生後鞘狀突會自行閉合。若鞘狀突未能閉合,就會留下一個通道,腹腔內的臟器如小腸等可通過此通道進入腹股溝或陰囊,從而形成疝氣。
2. 腹股溝區肌肉薄弱:小兒腹股溝區的肌肉、筋膜等組織相對薄弱,無法像成人那樣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護。當腹內壓力增加時,容易使腹腔內容物突破薄弱區域,形成疝氣。
3. 腹內壓力增高:小兒經常哭鬧、咳嗽、便秘等情況,會導致腹內壓力反復升高。長期的腹壓增高,會對腹股溝區薄弱部位產生較大的壓力,促使腹腔臟器通過薄弱處突出,引發疝氣。
4. 先天性發育異常:部分小兒存在先天性的腹股溝區解剖結構異常,如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穿過腹股溝管的路徑異常等,這些異常增加了疝氣發生的風險。
5. 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小兒疝氣患者,遺傳基因可能使後代患疝氣的幾率增加。遺傳因素可能影響小兒腹股溝區組織的發育,使其更容易出現薄弱環節,進而引發疝氣。
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減少小兒哭鬧、咳嗽等增加腹壓的情況。若發現小兒腹股溝或陰囊處有可復性腫塊,應及時就醫。一旦確診,需遵循醫生建議,必要時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嚴重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