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症狀表現、舌象脈象、治療原則是脾腎陽虛和脾腎陰虛的不同之處。
1. 病因病機:脾腎陽虛多因脾腎久病、陽氣虛衰,或久瀉久痢、損傷脾腎之陽,或水邪久踞、脾陽腎陽受損所致;脾腎陰虛常因熱病傷陰、久病耗傷陰液,或情志內傷、化火傷陰,累及脾腎之陰。
2. 症狀表現:脾腎陽虛有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膝或腹部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洩瀉、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脾腎陰虛可見形體消瘦、口燥咽乾、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大便乾結、小便短少等。
3. 舌象脈象:脾腎陽虛舌象多為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白滑,脈象沈細弱;脾腎陰虛舌象常見舌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4. 治療原則:脾腎陽虛以溫補脾腎之陽為主,常用附子理中湯、金匱腎氣丸等方劑;脾腎陰虛以滋養脾腎之陰為要,多采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加減治療。
日常要注意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飲食上脾腎陽虛者宜選擇溫熱性食物,如羊肉、桂圓等;脾腎陰虛者可適當食用滋陰食物,如百合、銀耳等。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準確辨證論治,不可自行盲目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