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和生甘草在炮製方法、外觀性狀、性味歸經、功效作用、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
1. 炮製方法:炙甘草是取淨甘草片,加入定量熟蜜與適量開水,拌勻悶潤,待蜜水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小火加熱,炒至老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而生甘草是將甘草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製成。
2. 外觀性狀:炙甘草表面呈老黃色,質地較柔軟,有黏性,聞起來有蜜香氣。生甘草表面為紅棕色或灰棕色,外皮鬆緊不一,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甜而特殊。
3. 性味歸經:炙甘草性溫,味甘,歸心、肺、脾、胃經。生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
4. 功效作用:炙甘草側重於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等症狀。生甘草偏於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多用於癰腫瘡毒、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等。
5. 治療方法:炙甘草在治療心氣虛之心動悸、脈結代等方面常用,如炙甘草湯。生甘草在治療熱毒瘡瘍時,可與金銀花等配伍;治療咳嗽氣喘常與桔梗等搭配。
在日常使用中,無論是炙甘草還是生甘草,都需依據具體病情和體質來選擇。使用時要嚴格遵循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不可自行隨意增減劑量或改變用法,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或引發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