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與心肌梗死在概念含義、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手段方面存在不同。
1. 概念含義:心肌梗塞是心肌由於嚴重持久缺血而發生局部壞死;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本質相近,但心肌梗死表述更強調發病機制與冠狀動脈的關聯。
2. 病因病理:心肌梗塞主要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致心肌缺血壞死;心肌梗死除粥樣硬化因素外,還可能由冠狀動脈痙攣、栓塞等引發,病理過程涉及心肌細胞從缺血到不可逆損傷的動態變化。
3. 臨床表現:兩者都有胸痛症狀,心肌梗塞胸痛程度不一,可伴有呼吸困難、乏力等;心肌梗死胸痛更劇烈,持續時間長,常伴有瀕死感,還可能出現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4. 診斷方法:心肌梗塞診斷依靠心電圖、心肌酶譜等檢查;心肌梗死診斷除上述外,還需結合心臟超聲、冠狀動脈造影等,以更準確判斷血管病變情況。
5. 治療手段:心肌梗塞治療包括藥物溶栓、抗凝等;心肌梗死治療在藥物基礎上,多需緊急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血運重建治療。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積極配合醫生檢查診斷,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治療和康復,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