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與心律在概念、測量方式、正常範圍、臨床意義、影響因素方面存在不同。
1. 概念:心率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反映心臟跳動的頻率;心律指心臟跳動的節律,強調心臟跳動的規律性。
2. 測量方式:心率測量通常使用聽診器聽心跳或借助電子設備如心率手環等,計數一分鐘內心跳次數;心律測量除聽診外,常需心電圖檢查,通過圖形分析判斷心跳節律是否規則。
3. 正常範圍:正常心率範圍在60 - 100次/分鐘;正常心律表現為心臟有規律地跳動,心電圖上各波段形態和間期正常且節律規則。
4. 臨床意義:心率變化可反映身體代謝需求、運動狀態、疾病等情況,如發熱、運動時心率會加快;心律異常提示心臟電傳導系統問題,如早搏、房顫等,可能導致心悸、頭暈甚至危及生命。
5. 影響因素:心率受運動、情緒、飲食、藥物等影響,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心率上升;心律受心臟疾病、電解質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影響,心臟病患者易出現心律不齊。
日常生活中,要關注心率與心律情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波動。定期體檢,監測心率與心律。若出現心悸、胸悶等不適症狀,及時就醫檢查,以便早發現問題並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