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和核磁共振在概念、成像原理、檢查優勢、檢查禁忌方面存在不同。
1. 概念:磁共振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檢查方法;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現在多稱磁共振,因核字易讓公眾誤解有輻射。
2. 成像原理:磁共振主要是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使人體組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射頻脈衝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後重建出圖像;核磁共振成像原理與之類似,但早期強調原子核特性,如今磁共振成像原理更強調整體過程。
3. 檢查優勢:磁共振對軟組織分辨力高,能多平面成像,可清晰顯示脊髓、腦幹、關節軟骨等結構;核磁共振在早期研究中對特定原子核的研究優勢明顯,如今在臨床應用中與磁共振類似,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診斷有重要價值。
4. 檢查禁忌:磁共振檢查時,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等一般不能進行檢查,因為強大磁場可能導致金屬移位或干擾圖像;核磁共振同樣有這些禁忌,強磁場環境對金屬物品有潛在危險,會影響檢查安全和圖像質量。
在進行檢查前,應詳細告知醫生自身病史、體內是否有金屬植入物等情況。嚴格按照醫生指示做好準備工作,以確保檢查安全、順利進行,獲得準確的檢查結果,為疾病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