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病機制涉及破傷風桿菌感染、毒素產生與釋放、神經毒性作用、肌肉痙攣及呼吸循環障礙等。
1. 破傷風桿菌感染:破傷風桿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塵埃等環境中,新生兒娩出時,若接生過程不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破傷風桿菌可通過臍帶殘端侵入體內並在局部繁殖。
2. 毒素產生與釋放:破傷風桿菌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產生破傷風痙攣毒素和破傷風溶血毒素。痙攣毒素毒性極強,是導致新生兒破傷風臨床症狀的主要原因,溶血毒素可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和心肌損傷。
3. 神經毒性作用:破傷風痙攣毒素經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到達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腦幹神經核,與神經節苷脂結合,阻止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釋放,使運動神經元興奮性異常增高。
4. 肌肉痙攣:由於運動神經元興奮性增高,導致全身肌肉持續性收縮和陣發性痙攣。首先累及咀嚼肌,出現牙關緊閉,隨後面肌、頸項肌、背腹肌、四肢肌等依次受累,表現為苦笑面容、角弓反張等特殊體徵。
5. 呼吸循環障礙:嚴重的肌肉痙攣可影響呼吸肌,導致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同時,毒素還可影響心血管系統,導致心律失常、血壓波動等循環障礙。
日常生活中,預防新生兒破傷風至關重要。應大力推廣無菌接生技術,確保接生過程嚴格無菌操作。對於臍帶殘端要妥善處理,保持清潔乾燥。若發現新生兒有疑似破傷風症狀,需立即就醫,嚴格遵醫囑進行治療,包括使用破傷風抗毒素中和毒素、控制痙攣、防治感染等,以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