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與腎結晶在形成原因、大小形態、症狀表現、檢查結果、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形成原因:腎結晶通常是由於尿液中某些物質濃度過高,析出結晶但尚未聚集成較大顆粒,多與飲食中礦物質攝入過多、水分攝入不足等有關;腎結石形成除了尿液成分異常外,還可能涉及泌尿系統局部因素、機體代謝紊亂、藥物相關因素等,成因更為複雜。
2. 大小形態:腎結晶體積非常小,通常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形態不規則;腎結石大小不一,小的如沙粒,大的可能充滿整個腎盂,形態多樣,有圓形、橢圓形、鹿角形等。
3. 症狀表現:腎結晶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一般在體檢時偶然發現;腎結石根據大小、位置不同症狀差異大,較小結石可能引起腰部隱痛、血尿,較大結石或引起梗阻時會導致腎絞痛、惡心嘔吐、尿頻尿急等症狀。
4. 檢查結果:腎結晶在超聲檢查中表現為腎實質內的點狀強回聲,後方聲影不明顯;腎結石超聲顯示為強回聲光團,後方伴有明顯聲影,X線檢查部分腎結石可顯影。
5. 治療方法:腎結晶一般無需特殊治療,通過增加飲水量、調整飲食結構等,促進結晶排出;腎結石治療方法多樣,根據結石大小、位置、成分等,可選擇藥物排石、體外衝擊波碎石、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等。
日常要注意合理飲食,減少高草酸、高鈣食物攝入,增加水分攝入,保證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定期體檢,以便早發現問題並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