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時需注意患者體位、灌腸液溫度、灌腸液量、插管深度、操作速度等。
1. 患者體位:根據灌腸目的和患者情況選擇合適體位。如保留灌腸,慢性細菌性痢疾患者常取左側臥位,因病變多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阿米巴痢疾患者取右側臥位,利於藥物到達病變部位。大量不保留灌腸時,患者一般取左側臥位,使灌腸液借助重力作用順利流入腸道。
2. 灌腸液溫度:適宜的溫度很關鍵,一般為39 - 41℃,降溫時用28 - 32℃,中暑患者可用4℃的生理鹽水。溫度過高可能燙傷腸黏膜,過低則會引起腸道痙攣,給患者帶來不適。
3. 灌腸液量:成人大量不保留灌腸時,灌腸液量一般為500 - 1000ml,小兒約200 - 500ml。保留灌腸時,液量不宜超過200ml,以免刺激腸黏膜引起排便反射,影響藥物保留效果。
4. 插管深度:不同類型灌腸插管深度有差異。大量不保留灌腸時,肛管插入直腸7 - 10cm;小量不保留灌腸和保留灌腸時,肛管插入直腸10 - 15cm;清潔灌腸時,肛管插入深度與大量不保留灌腸相同。
5. 操作速度:灌腸過程中,速度要適中。過快會使腸道內壓力突然升高,引起患者腹痛、腹脹等不適;過慢則可能導致灌腸液在腸道內分布不均勻,影響灌腸效果。
灌腸操作需謹慎,日常要多關注自身身體狀況。若有不適或疑問,應及時咨詢醫生,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相關操作,確保灌腸安全有效,避免因不當操作引發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