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置換下沈的表現有疼痛、活動受限、肢體不等長、關節異響、假體周圍骨溶解等。
1. 疼痛:髖關節置換下沈後,周圍組織受到異常的壓力和摩擦,會引發疼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髖關節周圍,可表現為隱痛、脹痛或刺痛,活動時疼痛往往會加劇,休息後可能稍有緩解,但隨著下沈情況加重,疼痛會愈發頻繁和劇烈,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 活動受限:由於下沈導致關節結構改變,髖關節的正常活動受到阻礙。患者可能會發現髖關節的屈伸、旋轉等活動範圍明顯減小,無法像置換初期那樣自如地行走、下蹲、抬腿等,日常行動變得困難。
3. 肢體不等長:置換下沈可能致使兩側肢體長度出現差異。患者會察覺到雙側下肢不一樣長,行走時會出現跛行,身體重心偏移,長期如此還可能引發脊柱側彎等其他問題。
4. 關節異響:在活動髖關節時,由於假體下沈與周圍組織摩擦、碰撞,會產生異常的響聲,如嘎吱聲、摩擦聲等,這不僅給患者帶來心理壓力,也提示關節存在異常情況。
5. 假體周圍骨溶解:長期的下沈會引起假體周圍的骨質吸收,通過影像學檢查可發現骨溶解區域。骨溶解會削弱骨骼對假體的支撐力,進一步加重下沈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髖關節置換後,要多注意休息,避免過度負重和劇烈運動。定期前往醫院復查,密切關注髖關節的情況。一旦出現上述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以便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盡可能減少對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