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刀和針灸在器具、治療作用、操作手法、治療部位、治療頻率等方面存在區別。
1. 器具:針刀形狀類似針但尖端有刃,一般由針柄、針身、針刀頭三部分組成,能切割、剝離組織;針灸針則是細長的金屬針,粗細多樣,主要用於刺入穴位。
2. 治療作用:針刀側重於對粘連、瘢痕等病變組織進行松解、剝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常用於治療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等器質性病變;針灸主要通過刺激穴位,調節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平衡陰陽,多應用於功能性疾病及一些疼痛性疾病。
3. 操作手法:針刀操作時需準確刺入病變部位,運用切割、剝離等手法,對施術者解剖知識和操作技巧要求較高;針灸操作主要是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等手法,通過不同手法刺激穴位激發經氣。
4. 治療部位:針刀多直接作用於病變局部的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針灸除局部穴位外,還會根據經絡理論選取遠部穴位進行治療。
5. 治療頻率:針刀治療因對組織有一定創傷,頻率相對較低,一般一周1 - 2次;針灸治療頻率相對較高,根據病情可每天或隔天進行。
在接受針刀或針灸治療後,要注意保持治療部位清潔乾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治療後短時間內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恢復。同時,應遵循醫生的建議,按時進行後續治療,以確保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