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積水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休息與制動、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抽取積液、手術治療等。
1. 休息與制動:對於膝關節炎積水患者,休息與制動十分關鍵。患病後膝關節處於炎症狀態,過度活動會加重關節磨損和炎症反應,導致積水增多。通過休息,減少關節的負荷,讓受損的組織有時間修復。制動可使用膝關節支具或護膝,限制膝關節的異常活動,穩定關節,減輕對關節滑膜的刺激,從而緩解積水情況。一般建議患者盡量減少長時間行走、上下樓梯等活動,多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2.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對膝關節炎積水有積極作用。熱敷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性滲出物的吸收,減輕積水。例如使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於膝關節,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按摩可改善關節周圍肌肉的緊張狀態,促進淋巴回流,減輕關節壓力,利於積水消散。專業人員通過適當手法按摩膝關節周圍穴位和肌肉,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效果。紅外線照射、超短波等物理療法也能改善局部代謝,減輕炎症,緩解積水症狀。
3.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是緩解膝關節炎積水的重要手段。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塞來昔布膠囊,遵醫囑用藥可減輕關節炎症,緩解疼痛,抑制滑膜的炎症滲出,從而減少積水生成。同時,可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物,如活血止痛膠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積水吸收。關節腔內注射藥物如玻璃酸鈉注射液,遵醫囑注入關節腔後,能增加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積水帶來的不適。
4. 抽取積液:當膝關節炎積水較多,導致關節腫脹明顯、疼痛劇烈,嚴重影響關節活動時,可在嚴格無菌操作下進行抽取積液。通過穿刺針將關節腔內過多的積液抽出,能迅速減輕關節內壓力,緩解疼痛和腫脹症狀。抽取積液後,關節內壓力降低,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壓迫,有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同時,可根據情況向關節腔內注入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進一步控制炎症,防止積液再次快速生成。但抽取積液有一定感染風險,需謹慎操作。
5. 手術治療:對於病情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膝關節炎積水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如關節鏡手術,通過微小切口插入關節鏡設備,醫生能直接觀察關節內部結構,清理關節內的炎性組織、增生的滑膜以及破碎的軟骨等,從根源上減少炎症刺激,降低積水產生的可能性。同時,修復受損的關節結構,改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術則適用於膝關節嚴重磨損、變形的患者,通過更換人工關節,恢復關節的正常形態和功能,消除因關節病變導致的積水問題。不過手術治療存在一定風險,需綜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後謹慎選擇。
膝關節炎積水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膝關節過度勞累和受寒。日常活動中盡量選擇平坦路面行走,減少上下坡、爬樓梯等動作。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保持健康的體重,減輕膝關節的負擔,有助於病情的恢復和預防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