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臥床病人皮膚出現水泡可能是局部受壓、摩擦刺激、皮膚感染、營養不良、環境因素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減壓、減少摩擦、抗感染、補充營養、改善環境等。
1. 局部受壓:長期臥床使身體局部持續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皮膚組織缺血缺氧,進而出現水泡。要定時為病人翻身,一般每 2 小時一次,使用減壓床墊、氣墊床等減輕壓力。對於已出現水泡部位,避免繼續受壓,可在水泡周圍使用水膠體敷料保護。
2. 摩擦刺激:床單不平整、衣物粗糙等摩擦皮膚,易引發水泡。應選擇柔軟、平整的床單和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若水泡較小,可保持局部清潔乾燥,讓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較大,需在嚴格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液,再塗抹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預防感染。
3. 皮膚感染:細菌、真菌等病原體感染皮膚,可引起炎症反應出現水泡。需保持皮膚清潔,遵醫囑使用抗細菌藥物如頭孢克肟膠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阿奇霉素分散片,抗真菌藥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聯苯苄唑乳膏等進行治療。
4. 營養不良:長期臥床病人若營養攝入不足,身體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皮膚的抵抗力下降,易出現水泡。要加強營養支持,保證病人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必要時可通過鼻飼或靜脈營養補充。
5. 環境因素:室內溫度過高、濕度過大,會使皮膚處於潮濕狀態,增加水泡發生幾率。應保持室內溫度在 22 - 24℃,濕度在 50% - 60%,及時為病人擦乾汗液,更換潮濕衣物和床單。
日常要密切觀察病人皮膚狀況,保持皮膚清潔,定期翻身檢查。同時,積極與醫生溝通,嚴格按照醫囑進行護理和治療,以促進病人皮膚恢復,預防水泡進一步發展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