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損傷可能是熱身不足、運動姿勢不當、過度疲勞、場地器材問題、身體協調性差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做好熱身、糾正姿勢、合理安排休息、檢查場地器材、加強協調性訓練等。
1. 熱身不足:運動前未進行充分熱身,身體各部位機能未被調動起來,肌肉、關節等處於僵硬狀態,突然進行劇烈運動,極易引發損傷。應在運動前進行 15 - 20 分鐘的熱身活動,如慢跑、動態拉伸等,讓身體微微出汗,使關節靈活,肌肉放鬆,降低受傷風險。
2. 運動姿勢不當:不正確的運動姿勢會使身體受力不均,增加某些部位的壓力,長期或瞬間就可能導致損傷。比如跑步時步伐過大、姿勢不協調,易損傷膝蓋。要學習並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可請教專業教練指導,通過反復練習形成正確的動作記憶,減少因姿勢問題造成的損傷。
3. 過度疲勞:長時間連續運動或短期內運動強度過大,身體疲勞積累,肌肉力量下降、反應遲鈍,控制身體的能力減弱,此時繼續運動很容易受傷。運動要合理安排時間和強度,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當感到疲勞時及時休息調整,避免過度運動。
4. 場地器材問題:場地地面不平整、有障礙物,器材老化、損壞等都可能引發運動損傷。運動前要仔細檢查場地和器材,確保場地安全無隱患,器材完好無損且適合運動項目。如在不平整的籃球場地打球易扭傷腳踝,使用損壞的槓鈴可能導致受傷。
5. 身體協調性差:協調性不佳會使身體在運動中各部位配合不順暢,增加意外發生幾率。可通過專門的協調性訓練來改善,如跳繩、踢毽子、敏捷梯訓練等,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和各部位的協同能力,降低受傷可能性。
日常運動要養成良好習慣,運動前做好充分準備,運動中注意姿勢和強度,運動後進行適當放鬆。同時,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瞭解自身身體狀況,若有損傷及時就醫並嚴格遵醫囑治療和康復訓練,避免留下隱患,確保運動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