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多寶寶耳朵里有耳屎,可能是耵聹腺分泌旺盛、外耳道狹窄、洗澡進水、挖耳不當、外耳道炎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觀察等待、外耳道沖洗、吸引法等。
1. 耵聹腺分泌旺盛:寶寶的耵聹腺分泌功能相對較強,會產生較多耳屎。若耳屎較小且未堵塞耳道,一般可自行排出,家長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不用特殊處理。平時注意保持寶寶外耳道清潔,避免臟東西進入。
2. 外耳道狹窄:寶寶外耳道本身相對狹窄,耳屎排出過程中容易受阻堆積。如果耳屎沒有引起不適,可先觀察。若耳屎較多堵塞耳道,影響聽力等,需前往醫院,由專業醫生使用專業工具如耳鑷等小心取出。
3. 洗澡進水:洗澡時不慎有水進入寶寶耳朵,可能使耳屎膨脹、結塊。若發現及時,可將寶寶頭部偏向進水一側,讓水自然流出。若耳屎已結塊堵塞,需就醫,醫生可能會用生理鹽水進行外耳道沖洗,將耳屎衝出。
4. 挖耳不當:家長給寶寶挖耳時可能將耳屎推向深處,導致堆積。這種情況不建議自行處理,應帶寶寶到醫院,醫生會根據情況,使用吸引器等專業設備將耳屎吸出。
5. 外耳道炎:細菌感染引發外耳道炎,炎症刺激可能導致耳屎增多。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鹽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硼酸冰片滴耳液,按說明書正確滴入耳朵,控制炎症,減少耳屎異常分泌。炎症消退後,再處理耳道內的耳屎。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給寶寶洗澡時做好耳部防護,避免進水。不要隨意給寶寶挖耳朵,若發現寶寶耳部有異常,如哭鬧、抓耳等,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