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導致皮膚、鞏膜及其他臟器黃染的常見症狀,下面來介紹其定義及產生原因。
一、新生兒黃疸的定義: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以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中最常見的臨床問題。大部分新生兒黃疸是生理性的,可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是病理性的,需要醫學干預。
2.新生兒黃疸產生的原因:
1. 膽紅素生成過多:胎兒在子宮內處於相對缺氧的環境,紅細胞數量代償性增多,出生後環境改變,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產生大量膽紅素。另外,新生兒紅細胞壽命較短,且旁路膽紅素來源較多,也使得膽紅素生成增加。
2. 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不足,肝細胞內攝取膽紅素的Y、Z蛋白含量低,肝臟UDPGT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活性不足,使未結合膽紅素不能有效地轉化為結合膽紅素,導致未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積聚。
3. 膽汁排泄障礙:新生兒肝臟發育不完善,膽管系統可能存在某些梗阻因素,如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導致膽汁排泄不暢,膽紅素反流入血,引起黃疸。
新生兒出現黃疸時,家長要密切觀察黃疸的程度、進展情況以及寶寶的精神狀態、吃奶情況等。若黃疸出現過早、程度過重、持續時間過長或退而復現等,需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切不可自行用藥或忽視病情,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對寶寶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