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胃腸鏡後還要做CT,可能是為了進一步觀察病變範圍、排查腸道外病變、判斷腫瘤分期、檢測微小病變、評估腸道形態等。
1. 進一步觀察病變範圍:胃腸鏡主要能直接看到消化道內部的情況,但對於病變向周圍組織和器官的侵犯程度難以準確判斷。CT可以通過斷層掃描,清晰呈現病變在胃腸道壁的浸潤深度,以及對周圍組織、血管、神經等結構的累及範圍,幫助醫生更全面瞭解病情。
2. 排查腸道外病變:有些疾病不僅影響胃腸道內部,還可能在腸道外出現病變。CT掃描能夠對整個腹部和盆腔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可能存在的腸道外佔位、腫大淋巴結等異常情況,有助於明確病因。
3. 判斷腫瘤分期:對於胃腸鏡檢查發現的腫瘤,CT能準確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有無遠處轉移等,從而幫助醫生對腫瘤進行準確分期,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4. 檢測微小病變:胃腸鏡可能會因視野局限等原因遺漏一些微小病變,CT的高分辨率成像可以發現胃腸道壁上的微小隆起、凹陷等病變,提高病變的檢出率。
5. 評估腸道形態:CT能清晰顯示腸道的整體形態、走行以及有無梗阻、擴張等情況,對於判斷腸道的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有重要意義。
做完胃腸鏡後是否需要做CT,醫生會根據具體病情綜合判斷。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以便獲得準確的診斷和合適的治療。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關注自身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