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能引起腹瀉的原因包括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腸道菌群失調、胰腺內分泌功能紊亂、炎症刺激、腫瘤壓迫等。
1.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腺可分泌多種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澱粉酶、胰脂肪酶等,幫助消化食物。當胰腺發生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術後,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消化酶分泌減少,食物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質不能充分消化,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發酵,引起滲透壓改變,導致腹瀉。
2. 腸道菌群失調:胰腺疾病時,消化功能受影響,腸道內環境改變,正常的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刺激腸道黏膜,影響腸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進而引發腹瀉。
3. 胰腺內分泌功能紊亂:胰腺中的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調節血糖。胰腺疾病可能影響內分泌功能,血糖波動較大。高血糖狀態下,腸道蠕動加快,而且葡萄糖吸收不完全,使腸道滲透壓改變,水分進入腸道,引起腹瀉。
4. 炎症刺激: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時,胰腺發生炎症,炎症因子釋放,可刺激腸道,導致腸道蠕動加快,腸黏膜分泌增加,吸收減少,從而出現腹瀉症狀。
5. 腫瘤壓迫:胰腺腫瘤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和器官,影響腸道的正常血液供應和神經調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發腹瀉。
出現腹瀉症狀且懷疑與胰腺疾病有關時,要及時就醫檢查。日常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攝入,戒煙限酒。若確診胰腺疾病,需嚴格遵醫囑治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