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皮長小顆粒可能是由脂肪粒、瞼裂斑、汗管瘤、粟丘疹、瞼板腺囊腫等原因引起。
1. 脂肪粒:通常是由於皮膚微小傷口在自我修復過程中生成的白色或米黃色小顆粒。多因皮膚過度去角質、使用過於油膩的護膚品,導致眼周皮膚新陳代謝受到影響,油脂分泌異常堆積形成。一般為單個或多個,大小相對一致,直徑約1-2毫米,表面光滑,與周圍皮膚邊界清晰。
2. 瞼裂斑:是一種向角膜表面生長的、與結膜相連的、球結膜隆起的、三角形的、球結膜結節。主要由長期的紫外線或光化學性暴露引起,多見於戶外工作者。外觀多呈球結膜下的、隆起的、三角形的、球結膜結節,三角形的底邊朝向角膜,尖端指向眼球外側。
3. 汗管瘤:是一種向末端汗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腫瘤。與內分泌、妊娠、月經及家族遺傳等因素有關。好發於女性下眼瞼,表現為多個膚色、淡黃色或褐黃色半球形或扁平丘疹,直徑1-3毫米,表面光滑,質地中等。
4. 粟丘疹:起源於表皮或附屬器上皮的良性腫物或瀦留性囊腫。多因皮膚外傷,如擦傷、搔抓等,導致皮膚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白色或黃色小顆粒。常單個或多個出現,直徑1-2毫米,頂尖圓,上覆極薄表皮,容易擠壓出白色顆粒狀內容物。
5. 瞼板腺囊腫:是瞼板腺特發性無菌性慢性肉芽腫性炎症,以往稱霰粒腫。主要是由於瞼板腺出口阻塞,腺體的分泌物瀦留在瞼板內,對周圍組織產生慢性刺激而引起。表現為眼瞼皮下圓形腫塊,大小不一,小至米粒、綠豆,大至黃豆、櫻桃,表面光滑,與皮膚無粘連,無壓痛。
日常要注意保持眼周皮膚清潔,選擇合適的護膚品,避免過度用眼和揉眼。若小顆粒長時間不消失、變大、變紅、疼痛或影響視力等,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