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腸炎和腸道惡性腫瘤在病因、症狀、檢查表現、治療方法、預後情況上存在不同。
1. 病因:放射性腸炎主要因盆腔、腹腔、腹膜後惡性腫瘤經放射治療引起,射線損傷腸道黏膜及血管等組織;腸道惡性腫瘤病因多樣,包含遺傳因素、不良飲食習慣、腸道慢性炎症、息肉等長期刺激引發細胞惡變。
2. 症狀:放射性腸炎常出現腹痛、腹瀉、便血,多在放療中或放療後不久出現;腸道惡性腫瘤早期症狀隱匿,隨病情發展有腹痛、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與腹瀉交替,還可能有腹部腫塊、腸梗阻表現。
3. 檢查表現:放射性腸炎腸鏡下可見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後期有腸腔狹窄;腸道惡性腫瘤腸鏡可見新生物,形態不規則,病理活檢可明確腫瘤類型、分化程度。影像學檢查中,放射性腸炎主要是腸壁增厚等炎症表現;腸道惡性腫瘤可能發現佔位性病變及周圍組織侵犯、遠處轉移跡象。
4. 治療方法:放射性腸炎以對症治療為主,如止瀉、止痛、營養支持,必要時用糖皮質激素減輕炎症;腸道惡性腫瘤多采取綜合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
5. 預後情況:放射性腸炎若能及時治療、去除誘因,多數症狀可緩解,部分嚴重患者預後較差;腸道惡性腫瘤預後與腫瘤分期、病理類型等有關,早期發現治療預後相對較好,晚期預後差。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篩查腸道疾病,若出現腸道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