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膜出血的表現有腹痛、便血、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
1. 腹痛:腸粘膜出血時,腸道局部受到刺激,引發平滑肌痙攣,進而出現腹痛症狀。疼痛程度不一,可為隱痛、脹痛或絞痛,部位多集中在臍周或下腹部,且疼痛發作時間不規律,可能間歇性發作,也可能持續存在。
2. 便血:這是較為直觀的表現,血液隨糞便排出體外。便血顏色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差異,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門且出血量較大,多為鮮紅色血便;若出血部位較高,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糞便可能呈暗紅色或柏油樣。
3. 腹瀉:腸粘膜出血破壞了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影響了腸道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腸道蠕動加快,從而引起腹瀉。腹瀉次數不定,輕者每日2 - 3次,重者可達10余次,糞便質地稀薄,可伴有粘液。
4. 惡心嘔吐:腸粘膜出血引發的局部炎症刺激,可能通過神經反射影響到胃部,導致胃部肌肉收縮,出現惡心嘔吐症狀。嘔吐物初期可能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能含有膽汁。
5. 發熱:出血後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繼發感染,炎症因子釋放進入血液循環,可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導致發熱。發熱程度可高可低,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少數情況下可能出現高熱。
日常要注意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減輕腸道負擔。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嚴格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