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害怕睡不著可能是環境因素、不良生活習慣、心理壓力、生物鐘紊亂、腦部神經功能異常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改善環境、調整生活習慣、緩解心理壓力、調節生物鐘、藥物治療等。
1. 環境因素:若睡眠環境嘈雜、光線過強、溫度不適等,均會影響入睡狀態。可營造安靜、舒適、黑暗且溫度適宜的睡眠環境,如使用遮光窗簾、耳塞,調節空調溫度至合適區間,利於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因環境不適導致的害怕睡不著情況。
2. 不良生活習慣:睡前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飲用咖啡或濃茶、劇烈運動等不良習慣,會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難以入睡。應調整生活習慣,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下午4點後不飲用咖啡和濃茶,睡前3小時不劇烈運動,讓身體和大腦逐漸進入放鬆狀態,以促進睡眠。
3. 心理壓力:生活中的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等帶來的焦慮、緊張情緒,會干擾睡眠。可通過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緩解心理壓力,放鬆身心。也可在睡前聽舒緩音樂,轉移注意力,減輕焦慮,幫助入睡。
4. 生物鐘紊亂:長期熬夜、跨時區旅行等導致生物鐘紊亂,影響正常睡眠節律。需逐漸調整睡眠時間,每天早睡或晚睡30分鐘左右,直至恢復正常作息。白天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接受自然光照,有助於調節生物鐘。
5. 腦部神經功能異常:當腦部神經功能出現異常時,也會引發睡眠障礙。遵醫囑服用谷維素片、維生素B1片、安神補腦液,調節神經功能,改善睡眠。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共同改善睡眠問題。
日常要保持規律作息,每天盡量在相同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避免熬夜。白天適當進行體育鍛鍊,但不要在臨近睡覺前運動。睡前避免思考過多事情,可泡個熱水澡或喝杯溫牛奶,幫助放鬆身心,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