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歲半寶寶還不會說話,可能是語言環境複雜、聽力障礙、智力發育遲緩、自閉症傾向、構音器官異常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創造良好語言環境、進行聽力干預、開展康復訓練、進行行為干預、實施手術治療等。
1. 語言環境複雜:若家庭中存在多種方言或頻繁更換照顧者,寶寶接收的語言信息混亂,會影響語言發展。家長要營造簡單、統一且豐富的語言環境,多與寶寶面對面交流,說話清晰、語速適中,描述周圍事物和日常活動,如吃飯時介紹食物名稱、顏色等,講故事、唱兒歌,鼓勵寶寶回應。
2. 聽力障礙:聽力問題會阻礙寶寶接收外界聲音信號,影響語言學習。需及時就醫進行聽力評估,如確診,輕度聽力損失可佩戴合適助聽器,如耳背式助聽器、耳道式助聽器、深耳道式助聽器;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可能需植入人工耳蝸,術後配合專業語言康復訓練。
3. 智力發育遲緩:智力發育落後會導致語言發展滯後。應到專業機構進行全面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包括認知訓練,如認識顏色、形狀、數字;精細動作訓練,如抓握、拼圖;語言訓練,從簡單發音到詞彙、句子學習,可借助圖片、實物輔助。
4. 自閉症傾向:自閉症會使寶寶社交和語言交流存在障礙。要盡早進行行為干預,應用行為分析療法,通過分解任務、強化訓練提高語言和社交能力;開展社交技能訓練,如角色扮演、集體活動;家庭干預也很重要,家長要學習相關知識,給予更多陪伴和引導。
5. 構音器官異常:如舌系帶過短、齶裂等會影響發音。需到口腔科或耳鼻喉科檢查,舌系帶過短可進行舌系帶延長術;齶裂需進行齶裂修復術,術後進行語音訓練,包括呼吸訓練、發音訓練、口部運動訓練等,幫助寶寶恢復正常語言功能。
日常要多觀察寶寶的反應和進步,定期帶寶寶到醫院進行發育評估。根據醫生建議調整治療和訓練方案,為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休息環境,促進身體和大腦發育,助力語言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