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出血有血塊可能是便秘、痔瘡、肛裂、肛瘻、直腸息肉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改善生活習慣、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便秘:因糞便乾結難以排出,排便時過度用力導致肛管黏膜下靜脈破裂出血形成血塊。日常要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多喝水,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遵醫囑使用開塞露、乳果糖口服液、麻仁潤腸丸,以軟化糞便,促進排便,緩解便秘對肛門的壓力,減少出血。若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
2. 痔瘡:由肛管或直腸下端靜脈叢充血或瘀血並腫大導致,排便時易破裂出血形成血塊。避免久坐久站,定時起身活動,進行提肛運動。遵醫囑外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肛泰軟膏,口服地奧司明片、草木犀流浸液片、痔速寧片,減輕痔瘡水腫、緩解出血。嚴重時需手術切除。
3. 肛裂:肛管皮膚全層縱行裂開並形成慢性潰瘍,排便時刺激創面出血有血塊。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遵醫囑用復方角菜酸酯栓、消酸甘油軟膏、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肛裂愈合,減輕疼痛與出血。陳舊性肛裂常需手術治療。
4. 肛瘻:多由肛周膿腫破潰後形成,外口反復流出膿性、血性分泌物。注意肛周清潔,便後用溫水清洗。遵醫囑口服頭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膠囊、甲硝唑片抗感染,控制炎症。一般需手術切開或掛線療法治療肛瘻。
5. 直腸息肉: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排便摩擦可能導致出血有血塊。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較小息肉可在腸鏡下切除,較大息肉或病理提示有惡變傾向時,可能需經腹手術切除。術後定期復查腸鏡。
日常要保持肛門清潔衛生,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用力排便和長時間蹲廁,飲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定期體檢,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