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的臨床表現有間歇性跛行、疼痛、肢體麻木、皮膚溫度改變、潰瘍和壞疽等。
1. 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下肢會出現乏力、疼痛等不適,迫使患者停下休息,休息片刻後症狀緩解,可繼續行走,但行走相同距離後症狀又會重復出現,這是由於下肢動脈供血不足,運動時肌肉需氧量增加,而狹窄的血管無法提供足夠血液所致。
2. 疼痛:早期多為輕度隱痛或鈍痛,隨著病情進展,疼痛會逐漸加重,尤其在夜間,患者常因疼痛難以入睡,因為夜間人體血液循環相對緩慢,下肢供血進一步減少。
3. 肢體麻木:患者可感到下肢麻木、蟻走感等異常感覺,是由於神經因缺血缺氧而功能受損。
4. 皮膚溫度改變:患肢皮膚溫度降低,可通過觸摸感知,與正常肢體對比明顯,因為動脈狹窄或閉塞後,血液供應減少,皮膚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來維持正常溫度。
5. 潰瘍和壞疽:病情嚴重時,肢體遠端可出現潰瘍和壞疽,多因局部缺血嚴重,組織失去營養支持,容易受到細菌感染,進而發展為潰瘍和壞疽,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血壓、血脂、血糖,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定期體檢,監測病情變化。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按時服藥,必要時接受手術干預,以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