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貧血可通過加強餵養、補充鐵劑、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輸血治療、治療基礎疾病等方法來應對。
1. 加強餵養:對於輕度貧血的新生兒,加強餵養十分關鍵。新生兒貧血可能因營養攝入不足導致,充足的餵養能保證新生兒獲得足夠營養物質,促進身體正常發育,提高造血原料的供應,有助於身體自身造血功能的提升,從而改善貧血狀況。母乳餵養的媽媽要保證自身營養均衡,多吃富含鐵、蛋白質等營養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綠葉蔬菜等,以提高乳汁質量;人工餵養的新生兒,要選擇合適的配方奶,滿足其生長髮育需求。
2. 補充鐵劑:遵醫囑使用硫酸亞鐵糖漿、富馬酸亞鐵顆粒、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新生兒貧血很多是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能增加鐵的攝入,為身體合成血紅蛋白提供充足的原料,進而提高血紅蛋白的水平,改善貧血症狀。硫酸亞鐵糖漿易吸收,富馬酸亞鐵顆粒含鐵量較高,葡萄糖酸亞鐵口服液口感較好,都能有效補充鐵元素,促進造血功能恢復。
3. 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促紅細胞生成素可刺激骨髓造血乾細胞生成紅細胞。新生兒貧血時,體內促紅細胞生成素可能分泌不足,外源性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能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增加紅細胞數量,提高血紅蛋白濃度,改善貧血狀態。一般通過皮下或靜脈注射給藥,具體劑量和療程需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由醫生嚴格把控,以確保用藥安全和有效性。
4. 輸血治療:當新生兒貧血嚴重,出現明顯的缺氧症狀,如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等,或因貧血導致心功能不全等情況時,輸血治療是快速改善貧血的有效方法。通過輸入合適的血液製品,能迅速增加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緩解因貧血導致的組織器官缺氧狀態,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輸血治療存在一定風險,如感染、過敏等,需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密切監測。
5. 治療基礎疾病:某些基礎疾病可能導致新生兒貧血,如先天性心臟病、慢性感染等。治療這些基礎疾病能從根本上解決貧血問題。先天性心臟病會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導致血液循環異常,影響造血功能,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糾正心臟結構和功能異常後,可改善身體的血液供應和造血微環境,促進造血功能恢復;慢性感染會消耗身體營養,抑製造血功能,積極控制感染,消除炎症,能為身體造血創造良好條件,有助於貧血的改善。
日常生活中要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狀態,包括精神、食慾、面色等。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帶新生兒進行復查,監測血常規等指標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要注意保持新生兒生活環境的清潔衛生,減少感染的風險,為其身體恢復創造良好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