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彩超都是常見的醫學檢查手段,在疾病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了CT還要做彩超,原因涉及成像原理、檢查部位、疾病診斷需求、檢查安全性、檢查費用等。
1. 成像原理:CT利用X線束對人體某一部位進行斷層掃描,探測器接收穿過人體後的X線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後重建出人體內部的橫斷面圖像;彩超則是運用超聲波的反射原理,實時顯示體內器官和組織的形態、結構及活動情況。二者成像原理不同,提供的信息也有差異。
2. 檢查部位:CT對骨骼、肺部等結構的顯示較為清晰,能發現骨折、肺部腫瘤等病變;彩超更適合觀察腹部臟器、婦產科及心血管系統,對肝臟、膽囊、胰腺、子宮、附件以及心臟和血管的形態、功能等有很好的診斷價值。不同部位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檢查方法來準確診斷。
3. 疾病診斷需求:有些疾病僅靠CT難以明確診斷,比如甲狀腺結節,CT可能只能發現病變,但無法準確判斷其性質,而彩超可以通過觀察結節的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以及血流情況等,初步判斷結節的良惡性。對於一些血管疾病,彩超能實時觀察血管內的血流狀態,這是CT所不能及的。
4. 檢查安全性:CT檢查有一定的輻射劑量,對人體有潛在危害,尤其是對孕婦和兒童,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CT檢查;而彩超檢查無輻射,對人體基本無傷害,可多次檢查。所以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減少輻射暴露,會優先選擇彩超。
5. 檢查費用:CT檢查費用相對較高,特別是增強CT,還需要注射造影劑,增加了檢查成本和潛在風險;彩超檢查費用相對較低,操作簡便,可作為初步篩查手段。
在醫療檢查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權衡利弊,合理選擇CT和彩超等檢查方法,以達到準確診斷疾病的目的。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如實告知自身症狀和病史,以便醫生做出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