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病人容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與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術後活動受限、年齡等有關。
1. 血管壁損傷: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血管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比如在進行骨科手術時,對骨骼的操作可能會波及周圍血管,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受損的血管壁會激活凝血系統,促使血小板聚集,為血栓形成創造條件。
2. 血流緩慢:術後病人通常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這會導致下肢靜脈血液回流速度減慢。尤其是一些大型手術,術後身體較為虛弱,活動量大幅減少,下肢肌肉泵作用減弱,血液在靜脈內瘀滯,容易形成血栓。
3. 血液高凝狀態:手術創傷會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導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功能異常,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像一些腫瘤手術,腫瘤細胞釋放的物質也會進一步加重血液的高凝程度,增加血栓形成風險。
4. 術後活動受限:術後因疼痛、傷口愈合等原因,病人往往活動量明顯減少,下肢長時間處於相對靜止狀態,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容易在下肢靜脈內淤積,進而形成血栓。
5.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彈性逐漸下降,血液流動的順暢程度也會受到影響。老年人術後身體恢復能力較差,更容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
手術後病人及其家屬要重視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在醫生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適當的活動,如床上的肢體屈伸運動等。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合理飲食,必要時可能需要配合藥物預防。若出現下肢腫脹、疼痛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以便盡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