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脫垂是指直腸或乙狀結腸下段的黏膜層或全層腸壁經肛管向外突出於肛門外的一種病理狀態。
從發病機制來看,主要是由於支持直腸的組織如盆底肌肉、筋膜等薄弱或鬆弛,導致直腸失去正常的固定和支持,在腹壓增加等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出現脫垂。比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多次分娩等,都可能使腹壓反復升高,進而引發肛門脫垂。
肛門脫垂在臨床上有不同的表現。初期可能僅在排便時直腸黏膜脫出,便後可自行回納。隨著病情發展,脫出物可能逐漸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無法回納,還可能伴有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黏液流出等不適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肛門脫垂的治療方法因病情而異。輕度的肛門脫垂可通過保守治療,如改善排便習慣、進行盆底肌鍛鍊等。而對於較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來修復支持結構。
日常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久坐久站,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預防便秘和慢性咳嗽,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盆底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