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前脫位與後脫位在受傷機制、典型體徵、患肢形態、合併損傷、復位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受傷機制:髖關節前脫位多為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形成槓桿作用,使股骨頭突破關節囊而脫出;髖關節後脫位多為髖關節在屈曲、內收時,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使股骨頭向後脫出髖臼。
2.典型體徵:髖關節前脫位表現為髖部屈曲、外展、外旋畸形;髖關節後脫位表現為髖部屈曲、內收、內旋畸形。
3.患肢形態:髖關節前脫位時,患肢較健側變長;髖關節後脫位時,患肢較健側縮短。
4.合併損傷:髖關節前脫位常合併髖部前方的神經血管損傷;髖關節後脫位常合併髖臼後緣骨折及坐骨神經損傷。
5.復位方法:髖關節前脫位採用Allis法復位;髖關節後脫位採用Stimson法或Bigelow法復位。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避免髖關節受到過度的外力衝擊,運動時要做好防護措施。如不幸發生髖關節脫位,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康復訓練,以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