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現為胃黏膜出現糜爛性病變。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一、糜爛性胃炎的病因
1. 藥物因素: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等藥物,可能會損傷胃黏膜,導致糜爛性胃炎。
2. 酒精刺激:長期大量飲酒,會使胃黏膜受到刺激和損傷,引發糜爛性胃炎。
3. 應激反應:如嚴重創傷、大面積燒傷、大手術等,可能會導致機體處於應激狀態,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從而誘發糜爛性胃炎。
4.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可能會引起糜爛性胃炎。
2.糜爛性胃炎的治療
1. 去除病因:如停止服用可能損傷胃黏膜的藥物,戒酒,積極治療應激狀態等。
2. 藥物治療:根據病情,醫生可能會給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如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以及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3. 飲食調整: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以及過冷、過熱、過硬的食物。建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
在治療糜爛性胃炎的過程中,患者需要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復查胃鏡,以瞭解病情的變化。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這樣有助於病情的恢復。如果出現胃出血、黑便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