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後耳朵痛可能是耳道損傷、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聹栓塞、鼓膜穿孔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持耳部清潔、避免進水、使用藥物治療、必要時就醫等。
1.耳道損傷:掏耳朵時用力不當或使用尖銳工具可能導致耳道皮膚受損,引起疼痛。應停止掏耳,避免耳道進水,保持耳部清潔。遵醫囑用藥,如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呋辛酯片、布洛芬緩釋膠囊等,以緩解疼痛和預防感染。
2.外耳道炎:掏耳可能破壞外耳道皮膚的屏障功能,引發細菌感染,導致外耳道炎,出現耳部疼痛、紅腫等症狀。治療時需保持外耳道清潔,局部塗抹紅霉素軟膏等。遵醫囑口服抗生素,如羅紅霉素膠囊、阿奇霉素片、左氧氟沙星片等。
3.中耳炎:掏耳時如果不慎將病菌帶入中耳,可能引發中耳炎,導致耳痛、聽力下降等。需及時就醫,醫生可能會給予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外用藥物,同時口服頭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進行治療。
4.耵聹栓塞:掏耳後耵聹可能被推向耳道深處,形成耵聹栓塞,壓迫耳道壁引起疼痛。應到醫院由專業醫生進行處理,將耵聹取出。
5.鼓膜穿孔:用力掏耳可能會損傷鼓膜,導致鼓膜穿孔,引起劇烈耳痛、耳鳴、聽力下降等。一旦懷疑鼓膜穿孔,應盡快就醫,醫生會根據穿孔的大小和病情進行相應的治療。較小的穿孔可能會自行愈合,較大的穿孔可能需要手術修復。同時,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分散片、頭孢地尼分散片、甲鈷胺片等藥物,以預防感染和促進神經修復。
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頻繁掏耳,使用柔軟的工具輕輕清理外耳道。如果掏耳後出現耳朵疼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