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關節損傷可能是外力創傷、妊娠分娩、長期勞損、退行性變、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休息、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外力創傷:如車禍、摔倒等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作用於骶髂關節,導致關節損傷。治療方法包括休息、冷敷、固定等,若損傷嚴重可能需要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可遵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傷科跌打膠囊等。
2. 妊娠分娩:孕期體內激素變化,使骶髂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分娩時胎兒通過產道可能對骶髂關節造成損傷。產後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可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如疼痛明顯,可遵醫囑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片、美洛昔康片、獨活寄生丸等。
3. 長期勞損:長期重體力勞動、不良姿勢等可導致骶髂關節慢性勞損。治療方法包括休息、改變不良姿勢、物理治療等。藥物方面可遵醫囑使用氯唑沙宗片、舒筋活血片、仙靈骨葆膠囊等。
4. 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骶髂關節軟骨磨損,骨質增生,可引起骶髂關節損傷。可通過休息、熱敷、按摩等緩解症狀,遵醫囑服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抗骨增生片、藤黃健骨丸等藥物。
5. 感染:細菌、結核等感染可累及骶髂關節,導致損傷。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病原體選擇相應的抗生素或抗結核藥物,如阿莫西林膠囊、利福平片、異煙肼片等。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護骶髂關節,避免過度勞累和受傷。保持良好的姿勢,加強腰部和臀部肌肉的鍛鍊。如果出現骶髂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