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後出血可能是活檢或息肉切除後創面出血、腸道原有疾病引起、腸鏡檢查過程中損傷腸黏膜、患者自身凝血功能異常、服用抗凝藥物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止血、治療原發病、改善凝血功能、調整藥物等。
1. 活檢或息肉切除後創面出血:腸鏡檢查中進行活檢或息肉切除後,創面可能會出現少量出血。一般可通過局部噴灑止血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溶液、電凝止血或使用止血夾等方法進行止血。
2. 腸道原有疾病引起:如果患者本身患有腸道炎症、潰瘍等疾病,腸鏡檢查可能會刺激病變部位,導致出血。需要治療原發病,如使用抗炎藥物美沙拉嗪腸溶片、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保護腸黏膜的藥物硫糖鋁混懸凝膠等。
3. 腸鏡檢查過程中損傷腸黏膜:腸鏡在通過腸道時,可能會對腸黏膜造成輕微損傷,引起出血。這種情況下,出血通常會自行停止,若出血持續或量較多,可使用止血藥物雲南白藥膠囊進行治療。
4. 患者自身凝血功能異常:某些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如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缺乏等,導致腸鏡後容易出血。需要完善相關檢查,明確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並進行相應的治療,如補充血小板、輸注凝血因子等。
5. 服用抗凝藥物:患者在腸鏡檢查前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華法林鈉片,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應根據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劑量或停藥。
腸鏡後出血應及時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和處理。在腸鏡檢查後,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刺激性食物,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飲食和護理。如果出血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