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出血可能是門靜脈高壓、凝血機制障礙、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減退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藥物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等。
1. 門靜脈高壓:肝硬化時,肝內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結節狀再生,導致門靜脈血流受阻,壓力升高。當門靜脈壓力過高時,會使胃底食管靜脈叢曲張,容易破裂出血。治療方法包括使用血管收縮劑,如垂體後葉素注射液、生長抑素注射液、奧曲肽膠囊等,以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出血風險。
2. 凝血機制障礙: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損,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減少,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容易出現出血傾向。治療時可補充凝血因子,如維生素 K₁ 注射液、凝血酶原復合物、纖維蛋白原等,以改善凝血功能。
3. 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這是肝硬化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曲張的靜脈壁變薄,在進食粗糙食物、胃酸反流等因素的刺激下,容易破裂出血。可通過內鏡下止血治療,如注射硬化劑、套扎等,也可進行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
4. 血小板減少:肝硬化時,脾功能亢進,會破壞過多的血小板,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影響止血功能。治療方法包括脾切除、輸注血小板等。
5. 肝功能減退:肝硬化導致肝功能減退,肝臟對毒素的代謝能力下降,容易引起內毒素血症,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出血。治療上需要積極保肝治療,如使用多烯磷脂酰膽鹼膠囊、復方甘草酸苷片、水飛薊賓膠囊等,改善肝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肝硬化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劇烈運動;飲食上要選擇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堅硬的食物;嚴格遵醫囑用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